首页 > 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浏览
索引号: 003173986/202204-00305 组配分类: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发布机构: 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其他  
标题: 2022年全省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点 文号:
信息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有效性: 有效
成文日期: 2022-04-22 发布日期: 2022-04-22
2022年全省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2-04-22 11:11 浏览次数:28167 字体:[ ]

2022年,全省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要求,提升站位谋思路、创新理念抓建设,高质量完成5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一、围绕“两强一增” 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高标准农田新建工程。出台实施《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指导各地完成本地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全面完成2021年度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及时开展省、市、县(区)三级验收。全面落实2022年度510万亩新建任务,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建设高标准农田。谋划落实2023年全省高标准农田新建任务。

2.实施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工程。选择10个县开展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制定整县推进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推进举措和保障措施,着力打造千亩片、万亩方高效示范农田。

3.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丘陵山区实施宜机化改造农田95万亩。研究出台做好农田宜机化改造实施意见,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完善田间道路,提高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

4.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跟进掌握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政策,出台我省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实施意见,谋划落实2023年全省改造提升任务。

5.实施农田水利补短板工程。落实省防汛抗旱暨水利建设会议部署要求,配合省水利厅开展全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普查,摸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短板及建设需求。根据普查结果,研究制定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补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意见,报省委省政府审定批准后印发。督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计划,抓好工作落实,加快补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高粮食生产和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二、聚焦耕地质量 深化三项举措

6.扎实做好耕地质量建设。把耕地质量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考核。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农机等措施,统筹土、肥、水等要素,兼顾种植、灌溉、施肥等制度,推进“改、培、保、控”等单一或综合措施实施,确保措施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

7.持续推进酸化耕地治理示范。持续做好皖西、皖南部分县(市、区)酸性土壤治理试验示范工作。加强与土壤肥料机构协作,探索完善“管理+技术+科技”三位一体的项目推进机制。持续开展省级专家对口联系服务制度,组织专家与项目县(市、区)保持常态指导服务。力争通过3-5年的治理,到2025年项目区酸化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0.5等、土壤pH值平均增加0.5个单位。

8.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监管。结合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变更评价,通过布设采样点,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情况。选择部分县(市、区)继续开展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试点。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三、创新建管路径 提升综合绩效

9.深化“四个结合”探索。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巩固拓展williamhill中国 成果、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占补平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开展“四个结合”调研,总结经验成效,完善思路举措,将探索工作向纵深推进,提高示范效应。

10.推动示范区建设实践。结合2022年项目建设,加强调度分析,推动每个县至少选择1个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践,统筹涉农资金,聚集资源要素,着力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

11.开展绿色农田创建示范。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绿色环保”的思路,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打造集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涵养、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绿色农田。

12.探索建后管护新机制。组织开展农田建设工程建后管护保险试点专题调研,推动滁州市全面开展建后管护保险试点。会商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保险试点意见。指导宁国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综合试点示范。

四、加强监督评价 拉高工作标杆

13.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制定印发农田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方案,在全省农田建设系统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着力从健全完善建设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从完善政策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基础支撑保障能力;从加强教育培训、现场观摩学习、开展知识竞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14.健全调度推进机制。健全“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调度推进机制,采取通报排序、末位约谈、集中会战、挂牌督战和召开季度推进会等方式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督促各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倒逼责任、加快建设。统筹做好示范区创建、“两强一增”行动等重点工作调度。

15.强化在线监测分析。加强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运用,确保农田建设项目报备信息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实现对各级各类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监测监管。定期开展平台数据填报质量集中核查比对。

16.开展上图入库核查。开展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比对核查,督促市县将比对核查结果作为2022年度项目立项实施前置条件,坚决防止位置重叠。

17.统筹做好各项评价考核。完成农业农村部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相关工作。完成对市级粮食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对市县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和子项延伸绩效考评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配合审计部门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调查工作。对建设完成任务好、工作成效显著的市县按程序报省政府和厅,由省政府给予激励、省农业农村厅予以表彰,同步做好2019-2020年度优质项目评选工作,营造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五、夯实基础工作 提供坚强保障

18.党建引领发展。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及政治执行力,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贯彻厅党组“转职能、抓落实、作表率”的部署要求,深化农田建设联系服务制度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每个党小组选择1个项目区行政村开展联系服务,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农田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19.加强制度建设。顺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管理及探索创新需求,全面梳理制度缺项,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程、衔接配套、务实高效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统筹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相关工作意见。组织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设计编制规程,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招标文件(范本)和项目档案管理规定。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细则,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项目评选办法。配合省财政厅修订安徽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20.开展课题研究。围绕高标准农田工程管护保险、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现耕地“进出平衡”以及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适时组织省外调研,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做法经验。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制度。

21.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根据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落实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确保亩均财政投入达到2250元。稳定省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市县明确支出责任划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土地出让收益加大农田建设投入。持续推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农村部门内部资源整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水平。

22.加强宣传交流。认真总结各地农田建设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突出亮点,统筹做好信息采编、简报报送和媒体宣传,通过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简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国家和省内主流媒体,以及省厅门户网站、农田建设专栏、皖农交流等,及时发布农田建设管理政策制度、宣传农田建设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等,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有关部门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和项目区群众拥护,营造农田建设良好氛围。积极做好2022年全省冬春农田水利电视电话会筹备工作,适时召开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及政策业务培训会,交流经验,推动工作。

23.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一懂两爱”要求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及农业农村部和厅党组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参加学习强国、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厅“三农讲堂”等学习培训。切实落实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精神,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强效能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努力造就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农田建设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