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和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浏览
索引号: 003174276/202308-00061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太和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题分类: 其他  计划生育  人口  卫生  
政策咨询机关: 信息规划股 政策咨询电话: 0558-8652190
标题: 关于印发太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号: 太卫健规划〔2023〕53号
信息来源: 太和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有效性: 有效
成文日期: 2023-04-14 发布日期: 2023-04-14
关于印发太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14 08:45 浏览次数:144 字体:[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有关部门: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太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太和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太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4月14日太和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国上下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亦是阜阳市太和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全县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的关键期。因此,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健康阜阳2030”规划纲要》《中共阜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科学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1.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以来,太和县认真落实《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太和县“十三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秉承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奋斗宗旨,有效增加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创优公共卫生服务方式,稳步推进健康太和建设,城乡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十三五”末,全县共建有医疗卫生单位510家,其中医院17家,乡镇卫生院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家,村卫生室304家,各类门诊部.诊所15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7648人,相较于2015年增长率达34.4%,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60人,占比38.7%,注册护士3402人,占比44.5%,相较于“十二五”末增长了36.2%和43.0%,卫生人员总量有明显增长。“十三五”末,全县婴儿死亡率4.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85‰,孕产妇死亡率8.47/10万。指标高于“健康中国2030”全国目标(到2030年,全国婴儿死亡率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0‰,孕产妇死亡12.0/10万)。2.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太和县不断提高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依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2家县级公立三级医院和县第五人民医院1家县级公立二级医院、皖北医院1家二级民营医院组建4个医共体牵头单位。通过以强带弱,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激励约束机制,减少病人外流,做好病人的双向转诊。目前四家医共体牵头单位共下派专家坐诊5021人次,带教查房2751次,学习讲座135次,带教手术221次,业务培训117次,免费接受进修人员33人次,开展新技术7个,开展健康讲座59次。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县医院、中医院先后与江浙沪等10余所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推进学科共建,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20年全县共完成学术讲座17次,教学查房34次,坐诊15次,疑难病例讨论36例,手术指导57次,远程会诊10次,派出学习25人次。与此同时全县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为宗旨,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实际改进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施办法,对有诊疗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对长期外出人员或其他难以履约的,不硬性要求签约服务。注重履约服务实效,重点加强对已签约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慢病患者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落实贫困人口签约服务个人自付费用由县财政代缴。2020年全县共签约居民38.50万人,其中有偿签约8.07万人。贫困人口签约61007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6.2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县卫健委制定印发《太和县卫健系统“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要求各乡镇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自评活动。截至“十三五”末,有6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要求,其中3家达到推荐标准,3家乡镇卫生院已通过省级复核并备案。同时县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动态消除工作的通知》(太卫健基妇函〔2020〕73号),建立村卫生室、村医“空白点”长效机制,并明确相关党组成员实行分级分片包保制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对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进行常态化排查,每月1号上报排查结果。截至“十三五”末,全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均设有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全县每个行政村均有一名合格的村医,无村卫生室及村医“空白点”。3.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全县以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为宗旨,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十三五”末,全县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34.53万份,建档率93.22%;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60万余份,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5.7万小时,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健康知识讲座2800余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46783人,健康管理率76.87%,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规范管理130657人、41252人,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4.33%、84.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5551人,规范管理率79.10%。太和县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试点工作。升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增加“两卡制”模块。“十三五”末,全县两卡制总得分56843584分,经“两卡制”服务认定1264062人。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制定《太和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考核方案》,利用信息平台进行考核,初步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方式便捷化、服务效果可评价。4.幸福家庭建设落实有力“十三五”期间,我县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做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后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的衔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严格实施计划生育“三项制度”政策、法定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扩容兼容政策,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2020年度全县受惠169583人/户,投入资金5274.999万元,以县级财政资金为主。其中奖扶对象3898人,兑现扶助资金387.792万元;特扶对象303人,兑现扶助资金156.96万元;农村50~59岁奖扶扩面对象18498人,兑现扶助资金1775.808万元;城市无用工单位居民奖扶扩面对象365人,兑现扶助资金35.04万元;双女扎节育奖7户,兑现奖励资金5.6万元;16岁以下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村居民独生子女领证13513户,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324.312万元;确认城镇无业居民和历年来下岗职工达到退休年龄36人,发放一次性补助7.2万元;为83435人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金,投入资金2085.875万元;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计生家庭46104人提高政府补贴30元,为93名特扶对象代缴参保金6000元,投入资金194.112万元;为185名60周岁以上特扶对象发放老年护理补贴129.72万元;节育奖全覆盖128户,兑现奖励资金3.5万元;农村50岁以下双女扎2430户,发放节育奖资金145.8万元,县级组织两次特扶对象节日慰问,走访588人次,拨付慰问金23.28万元。我县将构建“促进家庭文明.守护家庭健康、帮扶家庭致富、引领家庭奉献”的家庭发展体系,作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全县共申报2个“健康幸福家庭活动”示范点、1个“新家庭计划”示范点、10个“家庭发展服务中心”示范点,其中“新家庭计划”项目和6个“家庭发展服务中心”项目已被省卫生健康委命名授牌。5.老龄健康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做实老龄健康工作,主动适应机构改革和新形势下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为广大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健康指导和医养结合服务。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19.09万人,参加健康体检17.25万人,接受健康管理14.72万人,健康管理率77.06%,签约家庭医生16.73万人,签约服务率87.66%。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建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为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2018年,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联合命名县中医院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县博爱老年公寓为“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环境,每逢传统节日和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我县各级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老年人免费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义诊服务,开展困难老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真正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献爱心、送温暖,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高老年意外伤害应对能力,加强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合作,宣传推广“银龄安康”意外伤害综合保险。6.信息化医疗服务建设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十三五”末,太和县已初步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县级公立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及公卫信息已联网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成县级平台与市级平台联网对接,数据实时上传,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截至2020年11月底,县级平台已上传市级平台5648.6万条信息。并加快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十三五”末,全县有52家医疗机构接入省医学影像云,已上传远程影像会诊数量43642例。医共体牵头医院构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设立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医共体内成员单位与上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服务,并延伸至村卫生室。大力开展智慧医院建设,不断提升智慧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扩大智慧医疗建设,改进预约诊疗制度,全面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县中医院已通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4级,县人民医院已通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5级。太和县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于2020年8月12日正式授牌,共开通发热门诊在内的49个学科互联网咨询门诊,累计提供线上免费咨询4575人次,其中发热门诊咨询、复诊407例,开展上级医院远程会诊472例、医共体成员单位远程会诊547例、院内多学科专家远程会诊29例次。县人民医院创新“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实现网上预约,由医院护士上门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强化“智医助理”使用。“十三五”末,“智医助理”系统已累计使用AI辅诊443.6万例,就诊电子病历205.7万份,智能外呼系统已累计随访服务347.6万人次,其中,语音外呼168.1万人次,发送短信179.5万人次。7.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 “十三五”期间,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经费结构,明确在人才队伍、重点特色专科、中医应急能力建设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十三五”末,全县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乡镇卫生院中医馆28家,完成率90%,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2家,完成率100%。2020年组织全县33名中医技术人员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力。全县有中医医疗机构43所,其中县中医院1所、民营中医院1所,中医诊所41所(其中备案中医诊所10所),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开展中医药服务。8.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太和县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县卫健委制定并下发《太和县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太政办秘[2019]6号),坚持统筹协调、先行先试的工作思路,以医院章程为统领,集体制定教育教学、员工招聘等制度45项,认真修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22项,合理调整医疗质量安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管理委员会6个,整合设置17个党支部,搭建46家远程会诊、教学平台,通过了互联网医院执业登记考核,促进了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9.综合监督管理水平再上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县整合行政执法力量,加强县级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截至“十三五”末,共出动卫生监督员6042人次,出动车辆1197台次,监督检查单位2921户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1205份,其中立案处罚254起,移送司法机关4起,申请强制执行14起。进一步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2020年县卫健委共办理信访案件30件,每件都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结束,并对署名举报人进行及时回访,所有信访均得到妥善处理,做到了件件有结果,件件有回音。时刻抓好安全生产工作。2020年县卫健委共组织安全生产检查2次,排查出各类隐患25处,都已整改到位;参加市卫健委组织的安全生产检查1次;组织及参与大型培训救灾抗灾演练1次。全县卫生健康系统无消防安全和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同时扎实开展医疗领域扫黑除恶工作。截止到2020年,县卫健委共上报涉乱线索8件,已办结8件,其中处罚非法行医4件,处罚4人,罚款7.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万元及相关物品,取缔4家;2件涉及救护车未在卫生部门备案案件已移交公安处理,4件涉及非法行医犯罪案件已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县扫黑办转来11件信函,除一件尚未到期外,均已按照要求予以办结上报。(二)“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1.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期间,阜阳市太和县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多元化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还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矛盾还没能从根本上获得解决。一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梯队建设不合理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距离到2020年安徽省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仍存在差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知识结构上,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岗位分布上,影像、临床、康复类专业人才缺乏较为明显,儿科、妇科人才比例严重不足。“十三五”期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层医护人员中,普遍存在招录本科及以上卫技类人才招不到、招不满的情况,其中儿科、影像等专业最为紧缺。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的激励方式不够多、奖励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受到职称、待遇等因素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医防结合尚需完善,突发事件处置体系还待加强。各部门对“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解差异较大,对预防为主方针理解不够,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能力提升还需加强,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有待强化。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跟应急工作要求还存在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硬件设施落后,医疗救治能力薄弱,院感防控设施及技术难以应对新发传染病。防控机制急需改善,群防群控机制尚待全面落实。应急状态下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缺乏,疫情信息收集、上报和预警机制仍未落实,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仍不明晰,人才队伍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中,公共卫生投入占比较低,且经费投入方式单一。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配备严重不足,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缺乏,与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任务不相适应。此外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中,部分长期外出的贫困人口,不知道已解约,存在“被解约”现象;部分乡村医生不能熟练操作两卡制APP,导致两卡制工作推进缓慢。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有效的合作机制仍有待建立,医疗卫生机构间协同服务不够,“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尚未建立。医共体试点工作城乡融合还不够紧密,县外住院人数及补偿资金有同比上升趋势,部分县级医院次均“三费”控制不够,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须各自功能定位和任务不够明确,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医疗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础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强,基层首诊率、县内就诊率有待提高。四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亟需优化。2020年,太和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同期阜阳市平均水平,医护比2020年保持在1:1.13。在当前养老服务需求和妇幼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太和县面临较大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缺口。且存在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县级医院,基层和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仍然薄弱,因此太和县当前医疗资源布局结构有待优化,三级医院不等于简单的规模扩张,不能盲目追求扩大床位数,应合理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更好地应对太和县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要求。五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还未牢固树立,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不足,基层医务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渠道还有待加强,诊疗水平有待提高,深化医改工作任务依然繁重,重大疾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基层服务能力薄弱仍然是最明显、最大的短板,也直接影响着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建设资金保障面临一定困难,统筹各方资源,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仍需深入思考举措。六是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健康等需求日益增长,给医疗卫生服务总量、结构、方式带来全新影响,如何满足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成为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七是医保监督力度有待加强。“十三五”期间,太和县医保监督力度不到位,没有完全做到以参保人员权益为出发点,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和程序还存在不足,需严肃整治。医共体内牵头单位对下属卫生院的医保资金存在掌握不透,看不到下属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及时监督难以实现,只能做到事后监管的问题。八是信息化建设仍需完善。各卫生管理系统间信息还不能互联互通且与医院内部系统及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信息不能共享,增加了基层公卫人员工作负担。医共体中牵头医院看不到其下属医院运营情况,信息化通道未打通,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2.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关键性五年,也是阜阳市太和县实现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关键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要求,新冠疫情带来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刚性需求,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动频繁,两孩政策的实施与全面生育政策放开的客观预测,对做好0-3岁婴幼儿托育工作、妇幼健康服务、老年群体健康服务均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压力;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人群疾病谱快速变化,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以及传染病的防控是关注的重点;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尚未根本改变,对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性建设尚未完成,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短板,医疗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立医院科学的补偿机制、运行机制、人事薪酬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加强医疗和健康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和管理,建立覆盖太和县的健康信息平台,及时、实时、准确收集居民健康信息,并精准分析和挖掘利用。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进程。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聚焦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改革,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以高质量规划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护和实现公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地方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二)基本原则1.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与提振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实现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实现多元共同发展。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强化政府保基本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方面向公共卫生工作倾斜。实施政府和社会“两轮驱动”,促进多元化共同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3.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事业活力。“十四五”期间继续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要围绕制约卫生健康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医改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深化卫生健康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期望。遵循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优势,中西医并重。4.坚持补短板强弱项。面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层服务能力不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发展滞后等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把基本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三)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到2025年建立起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相衔接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县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加顺畅,服务模式更加科学,服务能力更加适应,居民重点慢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更加有效便捷,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省内优质水平。——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良好控制水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布局合理、优质高效,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开透明,医疗卫生监管体系保障有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构建整合型服务新体系,“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城乡区域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总量适宜、结构优化。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不少于3人。基层能力建设全面达标,医学科技能力进一步增强,智慧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人口均衡发展政策进一步落实。依法实施“全面二三孩”政策,继续保持人口适度增长,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家庭发展福利政策,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并为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做好准备。表1          太和县“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健康水平1人均期望寿命(岁)7778预期性2孕产妇死亡率(1/10万)8.47<7预期性3婴儿死亡率(‰)4.24<4预期性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85<5预期性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5预期性健康生活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5预期性7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预期性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3940预期性9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0.691.4预期性资源配置1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4.3≥6预期性1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66≥1.97预期性12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7预期性1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87≥2.35预期性14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63预期性15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1.953.93预期性16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8.3预期性17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6预期性 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1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9.5%≥90预期性19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1.1%≥90预期性20产前筛查率(%)/≥70预期性21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约束性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率(%)/≥70预期性23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约束性24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0.17预期性2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较高管理水平预期性26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较高管理水平预期性27社区在册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率(%)/90预期性2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85预期性29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比例(%)/全部达到100预期性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100/人天%)/〈40预期性健康保障3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26.5左右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一)优化医疗卫生体系结构和功能布局1.合理规划,持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根据太和县总体规划,至2035年规划,太和县规划人口约194万人。规划配置医院床位数为10000张,基层医疗床位数约2600张。因此,“十四五”期间,太和县将积极探索县域医共体发展新模式,引导县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按照统筹规划、提升能级、辐射带动的原则,共绘医疗资源布局“一张蓝图”,推动全县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全面推进资源配置优化工程,按照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优化质量的策略,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北区建设,启动中医院门诊楼项目建设,完成二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和妇幼保健院、城关卫生院、疾控中心建设项目,谋划建立太和县120指挥调度中心、太和县急救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改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规划太和县基层医疗设施配套按照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要求设置,“十四五”期间太和县将建设完善与我县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和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人人可及”的发展目标,使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阜阳市领先水平,相关健康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新设置医疗机构,优先选址于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区域。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医养结合,允许现有政府办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床、康复床位。各类门诊部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社会补充。到“十四五”末,政府完成每个乡镇设置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的目标。要综合考虑城镇化水平、地理位置、人口集聚程度等因素,选择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规划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十四五”期间要不断提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完成四所中心卫生院达二级医院标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院内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2.整合资源,提高医疗机构综合竞争力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和医疗卫生规划的要求,采取适当方式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将功能重复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与其他医疗机构形成资源互补。大力发展区域内优势医疗资源,形成特色专科,提高医疗机构的竞争力。加强基层特色品牌专科建设,强化与三级医院的协同合作,发展适宜基层的医疗科学技术,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重大疾病转诊会诊的瓶颈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科室与三级医院错位发展,促进强弱平衡,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升发展理念方向。重点加强“儿童、妇产、老年病、康复”等需求迫切的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此外,合理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促使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3.调整规模,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统筹利用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依托移动“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方式进行流程优化,诊疗规范,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群体的就医新需求,逐步建立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营造高效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家庭病房等个性化服务。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诊疗、护理、康复、心理关怀等连续整合、有序规范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就医体验,多方位满足群众身心健康需要。(二)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1.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十四五”期间是太和县深化医改的重要突破期,因此完善与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县域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职能和服务范围,探索建立分级诊疗的标准和实施细则,深化推动双向转诊。2021-2025年将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各项举措如下:——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护理、转诊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本功能,着力提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基层机构运行机制,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向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巩固完善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行网格化管理、团队式服务,形成主动、连续、综合、有效的服务机制,真正建立起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筑牢基层健康服务“网底”。——发展医疗服务联合体.区域协作体等途径,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服务新模式。2.强化县域医共体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太和县要引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推进阜阳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二院建设,加快县域内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原县医院五星镇病区升级为第三人民医院,原胡总卫生院整建制转移至春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筹建皖北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新成立的城北街道办设立城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太和县中医院新区。按照太和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1+4”方案,进一步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皖北医院作为核心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创新管理机制,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医共体管理“三项机制”:一实行个性化错位发展机制。加强共建专科医共体建设,根据各医疗机构服务地区和人群的差异,尝试网格化布局、错位发展、突出个性化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二是构建利益责任联合体机制。采用“责、权、利”一体,“人、财、物”统一的合作模式,紧扣“共建、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好上级医院专家优质资源,培养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技术骨干,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真正的特色科室,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全科-专科联合门诊、专科医生工作室、康复联合病房,重点强化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中医特色服务等功能建设,充分借助上级医院平台优势,聘任县级业务骨干担任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县级专家每周固定2~3天排班在基层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将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岗位(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协调办等)负责人分批次派驻至上级医院相应岗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并由上级医院对受训人员实施考核,全面提升各基层医疗机构中层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定期组织一线临床医护人员,参加上级医院的短期培训和定期考核,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发展共识,实现医共体合作双方和患者多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推动管理服务一体化机制。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差异,整体规划特色专科的发展方向。在医共体内探索制定通用的医疗服务和管理规范,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的统一培养、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集约化、系统化统筹各医疗机构的医用设备配置。——实施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检验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五大中心”,进一步集约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营效率,保障诊疗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以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基本公卫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为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基本公卫数据和医疗业务数据的相互应用和支撑,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为辖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提升以分级诊疗为目标的医疗能力。通过搭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网络,实现自上而下、辐射县乡三级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支持医共体内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等业务协同运行。3.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太和县将以提效创新为目标,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坚持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基础服务条件,强化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职能,着力构建公平可及、服务高效、群众信赖的新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筑牢卫生健康服务网底。通过建立基层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等方式吸引优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吸引力。到2025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农村低收入人口应签尽签,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基层医务人员数量每年上升不少于5%;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0.5名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2名乡村医生执业;康复、儿科等专科建设薄弱局面显著改善。——实施专科人才培养。基于医共体打造全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平台,构建涵盖医疗卫生人才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全县专科人才库,实现专科人才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的业务纵向管理模式。对具备条件的紧密型医共体,探索医共体内人员统筹使用,统一制订用人计划、统一岗位管理和统一考核奖惩等政策,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医共体牵头单位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和开设康复联合病房等方式,提高基层机构的管理和医疗业务水平。激发集聚效能,推动区域医共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专家和人员定期轮岗、交流和培训,医共体内部的优势特色专科专家组成专科小组,定期开展科研和交流。——实施乡聘村用机制。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的编制管理,在社会保障方面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由财政予以保障。通过探索创新乡村医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增强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逐步建立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制度,逐步实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22年,要初步形成符合太和县实际的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制度和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到2025年,全县普遍实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制度,基本建立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4.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由政府协调、多部门参与的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机制,力争做到医保基金分配的合理、公开、公正。确保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加强突击检查,提高震慑力度。医保部门加大对定点医药机构突击检查力度,促使各定点机构时刻紧绷防范之弦,自觉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开展专业审查,规范诊疗行为;严惩骗保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已经查实的套取医保案件,则对骗取医保资金的医院及个人予以严厉惩处,构成犯罪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启动对监管人员的问责程序,认真履行定期抽查回访、核查住院赔付对象等职责,前移监管关口,堵住监管漏洞,让医保事业良性运行。强化医疗服务意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优化诊疗流程,改善护理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突出医学人文教育,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持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推进院务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责任。加强平安医院建设,进一步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打击涉医、涉黑等违法犯罪。畅通医患渠道,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以改善服务态度、优化就医流程、落实医疗安全措施为重点,全面加强医院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医院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加快医院消防救援应急队伍建设,查找薄弱环节。1专栏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争创区域次医疗中心。建设太和县为区域医疗次中心,在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区域医疗次中心是以太和县为次中心,打造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各1个,向县域和全市居民提供急危病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以现有医疗资源为基础,发展高端医疗技术,使之具备省内先进水平或市内一流水平的临床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太和县人民医院新区项目。2.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公立医院全面实施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等5项制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实现同城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全县医疗机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不断规范诊疗行为。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推进医疗机构的综合改革和质量提升。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提升临床专科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重点支持肿瘤、儿科、精神、感染、妇产等薄弱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三)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高起点、高标准、整体性重塑全县公共卫生体系,从而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公共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战结合的总体思路,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快速检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应对能力和指挥效力,实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令畅通”的应急网络。以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为重点,做好应急提高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建设区域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在传染、呼吸、重症、感染以及流行病学、检验检测等专科领域,培育一批高素质应急队伍。规范开展全县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疫情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工作,传染病突发疫情准备、处置与医疗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及时处置率达到100%。提高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2.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探索适应全人群、全方位和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省级卫生城镇和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卫生运动,加强对居民的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使我县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升。到2025年,至少建成4个省级卫生乡镇,力争省级卫生县城和健康促进县成功创建。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信息发布制度,构建数字化健康传播平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加强慢性病的病因学预防,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指导,有针对性地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3.持续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继续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提升项目补助水平,建立稳定的项目调整和更新机制。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围绕长远管控目标,结合签约服务工作开展,分人群制订“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方案,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职责任务,组建以签约责任医生、公立医院专科医生为核心的服务组合,强化利益导向机制,持续推进三方人员在技术与业务上的深度合作,实现预防、诊治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受益率和感受度。到2025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实现常住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覆盖。强化健康档案信息质量控制,发挥其作为全县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应用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4.加强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以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综合医院协同服务的“三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以网格化医联体为单位,大力扶持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推进防、治、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和临床识别能力,使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成为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的网底和基础。扎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水痘、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婴幼儿和孕产妇为重点,加强乙肝防治,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同时做好职业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全面加强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镇、街道为单位实施计划免疫疫苗接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力争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免费接种。持续加强水痘疫苗接种率。5.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完善慢性病(肿瘤)发病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机制。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加强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和肿瘤登记报告,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提高早诊早治率。推进以糖尿病、高血压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的重大慢性病管理项目,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对癌症等患者的随访和康复指导。在此基础上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面向重点人群,持续开展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人群的社区健康管理,发挥专业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指导作用,逐步增加各类人群管理人数,提升管理质量和效果。到2025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60%以上。2专栏2             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工程。完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县(市)疾控中心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化核酸检测实验室,并具备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检测能力。 2.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程。太和县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改善 1所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并依托综合医院建设1个相对独立、规范标准的传染病院区,承担传染病筛查,疑似病例隔离观察、一般病例收治等任务。3.公共设施平战结合改造升级工程。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优化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功能设计,在相关设施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4.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强化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形成有利于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社会支持性环境。全县级以上综合医院逐步建立慢性病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医联体上级医院帮扶和指导,推广慢性病适宜技术。构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的慢性病和健康管理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防控能力、促进诊治方法改进、实现医防融合。充实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队伍,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要力量开展慢性病筛查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提高早诊早治率。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逐步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到2025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5%以下,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5.加强精神疾病防控体系。推进县级精神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到2025年,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6.健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体系。逐步健全职业病防治政策体系与工作机制,基础设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完善市、县两级并向乡镇延伸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职业病监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职业健康监管水平全面提升,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救治救助和工伤保险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6.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提升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能力,完善县妇幼保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妇幼保健分级诊疗新模式,发挥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专业指导作用,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的考核检查和业务指导。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力争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安全。大力倡导婚检,强化婚前保健,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协作,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立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有效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知识普及和出生缺陷防控咨询,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促进早筛早诊早治。做好出生缺陷患儿基本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加大妇女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力度,提高适龄妇女“两癌”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性监测,逐步扩大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覆盖范围,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强化妇女重大疾病的防治效果。加强对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医疗救治能力,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探索普惠托育机构试点建设,开展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同时,持续增强家庭为主照护服务指导,全面提升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3专栏3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妇幼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各方资金渠道,加大对县级妇产科、儿科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优化妇幼保健机构的合理配置,加强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支持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产科、儿科规范化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2.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工程。加强县乡村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积极对接省级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妇产科、儿科资源向基层下沉。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均质化水平。建立完善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针对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需求,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落实妊娠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剖宫产手术管理,逐步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出生缺陷防控措施,健全产前诊断和筛查网络,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3.妇女健康服务科技支撑工程。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在妇女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全县妇幼保健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妇女人群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预警。促进信息技术在妇女健康领域专科医联体建设中的应用,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促进分级诊疗和上下联动。促进妇女身心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四)健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1.制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实施细则整合优化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技术发展规划,推动医疗卫生机关和养老职能部间的联动,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推进老年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要健全完善养老服务均等化政策体系,解决好养老服务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等问题,逐渐实现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提高养老资源和服务设施利用效率。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体面养老提供保障,构建基本养老健康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健康支持环境建设,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氛围。2.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推动医养服务有效衔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建共享,探索实践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医疗机构托管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和医养一体式等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医养结合工作做法,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部和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功能,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县人民医院计划利用老院区的病房改造养护院,倪邱镇中心卫生院、皮条孙镇卫生院申报建设医养院项目,增加我县医养结合型养老床位数。在发展养老机构、护理院和康复疗养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上述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推动双方的转诊与合作,并积极发展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从而完善老年人群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增强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鼓励养老机构开设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场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不断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3.优化资源配置,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技术力量,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符合乡情民意的多种形式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注重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经济困难家庭老人等重点老年人群的养老权益保障,确保他们能够享受普惠型的养老服务。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养老需求,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托老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支持符合条件的医师、护士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多点执业,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健康服务。推进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明城市创建,以提高为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健康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人员工资待遇。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对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4.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模式将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工作机制,推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居住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制定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支持家政企业扩大育儿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的幼儿。“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模式,2021年建成1-3个普惠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探索托幼一体化服务建设。2021-2023年,全面推广经验,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3年底全县县城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农村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初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家庭为主、社会参与”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体系,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到2025年底,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推进机构与家庭、社区的有效融合,基本实现政策完备、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应享尽享,应护尽护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按规定及时、足额给付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待遇。同步做好城乡居民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和新生儿参保工作。积极采取管用高效措施办法,确保三孩生育待遇政策落实到位,并主动做好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参保群众获得感。4专栏4         健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工程1.促进健康老龄化。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快构建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实施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上门巡诊、上门护理和家庭病床等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人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开展老年期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监测和干预,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关怀服务。到2022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超过70%。探索建立安宁疗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配合住房城乡建设、残联等相关部门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和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2.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养老新业态,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养结合试点示范,积极创建医养结合省级示范项目。鼓励医疗卫生、养老机构等各类服务主体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闲散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院。支持乡镇卫生院、敬老院设立养护型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开设护理型床位或病区。3.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截止到2025年,全县至少建成 1个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婴幼儿照护服务设置标准、管理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等,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加强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产假政策,切实做好妇幼保健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加快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婴幼儿照护服务友好的社会环境。 (五)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1.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供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2年,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设立中医馆,2025年匹配足额的中医医师,加强妇科、肛肠、皮肤科、儿科、肺病、康复、针灸、推拿等特色专科。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支持太和县中医医院医教研协调发展,提升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推动中医医共体建设,县政府要给于保障支持,做实对口支援帮扶乡镇卫生院,将中医院服务延伸到乡、村,加强对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对口支援帮扶指导,重点指导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带教指导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活动,做好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制定医共体内不同级别医院收治病种目录,提高收治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以治未病和慢性管理和切入点,结合分级诊疗,家庭卫生服务从而提高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全覆盖,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参与中西医协同攻关,推动中医药参加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2.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中医护理、中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各类紧缺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强中医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重点学科.名老中医的作用,实行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下社区制度。鼓励西学中用,所有西医接受中医培训,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要求,通过订单定向,专业规培,返聘等政策,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县级中医院设立骨干人才特殊岗,在县级公立卫生机构设立中医全科医生特色岗位,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重点专业。“十四五”末期,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均达到28%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7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3.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大力推进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教育中有5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5专栏5               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1.强化中医药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太和县中医院建设项目,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加强针灸、推拿、骨伤、肛肠、妇科、儿科等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糖尿病、慢阻肺等重点病种诊疗能力。向基层推广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到 2022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至少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聚焦肿瘤、糖尿病、脑病、慢阻肺、风湿类疾病和传染病等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2.中药产业发展工程。做优中药种植业。支持建设道地药材原种保护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优化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严格投入品使用管理。做强中药工业。支持规上中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团,培育中药上市企业。建立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探索开展中药饮片净制、切制委托生产试点。支持太和医药企业开发药食两用产品、新食品原料、保健食品等延伸产品。3.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太和县要培养2名市中医药领军人才,8名市名中医,2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积极筹建1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疫情防治和应急救治队伍。 (六)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队伍建设。面向人群健康、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等发展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卫生人才队伍,是保护全体居民的健康、满足人民健康服务多样化需要的重要保证。1.优化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健全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制度体系。拓展基层人才引进渠道,推动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机构人员配置,进一步加大引进高层次、紧缺型、特殊性人才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儿科、全科、妇幼以及基层精神、康复、公卫、药学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引导和鼓励各基层单位结合特色科室建设,以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开展创新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通过人才引进联合培训等方式选拔培养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形成高层次人才梯队。2.组织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持续突破“编制用人”的瓶颈制约,通过实行创新编制统管机制、提高高级岗位占比、创新人才流通机制、合理核定绩效工资等措施,继续健全和完善“编制周转池”,设置专业科学的“固定岗”,明确人员流动的“进阶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卫健系统岗位统筹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人事管理效能。推进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开展中青年骨干进修培训行动,充实后备干部库。同时,定期选送一批专业骨干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培育基层学科带头人,探索与知名高校建立长效、常态合作机制。促进医务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合理流动,向县级政府申请,通过设立相应的专项补助经费.增加编制计划,满足全县基层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需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干部综合能力。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特色专科创建,引进县级医院优秀中层骨干参与分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工作。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规范化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3.完善激励政策创新基层卫生人才绩效考核、岗位聘用制度、人才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促进基层卫生队伍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调动人员积极性。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科学激励约束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年终综合考核前3名的基层机构,奖励性绩效增幅逐步提升至30%-50%。鼓励医疗机构自主制定实施激励政策,提高紧缺医疗人才的薪酬待遇,体现人才价值,提高岗位吸引力。统筹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管理制度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由医共体统一管理的岗位聘用制度体系,疾控机构和妇保计生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职称岗位占比有所提高,拓展基层医务工作者职称晋升通道。建立有利于引导医务人员向基层流动、向基层医务人员倾斜的基层医疗集团薪酬分配制度。加大政府对基层一线卫技人员有薪酬补贴,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和进驻社康中心专家等基层医务人员倾斜,大幅度提高基层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等人员薪酬水平。(七)全面提升社会办医质量水平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发挥县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开放特需医疗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政府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补充与协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和应用,政府在财政补贴、税收、监管等方面,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1.加强规划与政策引导制定太和县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切实将社会办医纳入规划,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控制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下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服务提供,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差异互补,从而促进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2.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放宽举办主体要求,放宽服务领域要求,简化办医审批手续。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医疗服务准入制度。发挥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以及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和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满足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临床检查检验中心,开展社会化临床检查检验服务。3.提升社会办医服质量和水平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将非公立医疗机构所需专业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引进总体规划,享有当地政府规定的引进各类人才的同等优惠政策。制定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指导意见,允许医务人员在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业务合作的支持政策。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障、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保障非公立和公立医疗机构在政策、信息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享有平等权益。4.建立社会办医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行医准则,以标准的出台规范社会办医。实行“宽准入、严监管”,不断推动社会办医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纳入对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日常监管,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八)构建互联网健康服务体系1.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居民健康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和动态更新,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建设实时、互联、共享、协同的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医疗卫生机构与医保等其他机构间信息互通共享,服务资源协同。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临床信息互通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线开展远程会诊和病例讨论、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等。推广“智医助理”应用,提高乡村两级电子病历应用,降低漏诊、误诊率。2.打造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大平台联网运营。推进基层信息系统发展升级,打通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信息互联共享的渠道。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九)加强监督执法体系建设1.加强卫生健康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充实综合监管力量,构建县、乡镇(街道)综合监管网,逐步增加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的卫生健康执法人员数量,到“十四五”末期,全县监督人员配置不少于辖区人口(常住人口)的1.0人/万人。推进卫生健康执法监督机构现代化建设。强化执法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员规范培训制度,通过自身培养、高校定向培养、开展多样化、全方位提质增效活动等方式,提高综合监管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水平。完善基层执法网络,在乡镇(街道)设置卫生监督辅助力量,建立重心下移、监管下沉的工作承接机制,承担日常巡查、打击非法行医、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弥补监管力量不足而带来的隐患。2.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转变传统的卫生监督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从重点监管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全行业监管,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形成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强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行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等全行业监管职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加强对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实验室生物安全、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绩效、人事、财务、质量、资产管理等核心制度,强化内涵管理,增强核心制度考核,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考核和监管,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等任务的指导和考核。加强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监督检查,督促疫苗生产企业、流通和接种单位落实责任。加大对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3.创新监管手段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加强信用信息使用和管理,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优化完善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的深度融合,推进监管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医疗、医保、医药等监管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对医院决策、人事、财务、采购、设备“五权”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办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保障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卫生健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使卫健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明确各自责任,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管理、老龄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分工合作,落实规划相关政策,共同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支持。同时各部门间要建立完善的协同配合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整合,简化行政程序,避免各行政部门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三)加强财政保障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现有卫健投入的各项补助政策,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发挥价格的正向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卫生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对卫生投入进行追踪评价,强化投入监测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卫生投入惠及全人群。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的办医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四)强化规划的执行与监督评价坚持把规划的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增强政策联动;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与执行,监督实施进度,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针对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行。建立目标评估机制,制定评估工作办法;建立评估小组,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制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按规划实施进度及时开展阶段性实施效果评估;形成监测评估报告,提出修改意见,提交行政部门审核后对规划进行调整。 

政策咨询

  •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